中共二十屆二中全會剛閉幕,大會審議通過了新一屆國家機構領導人員人選建議名單之外,還審議通過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備受海內外高度關注。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間,我國共推進了八次機構改革,此次是第九次。這次機構改革突出重點行業和領域,針對性比較強,力度比較大,涉及面比較廣,觸及的利益比較深,著力解決一些事關重大、社會關注的難點問題,可以用更科學、更優化、更完善、更高效來形容。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而深遠。
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
機構改革可以說是“頂層再設計”,是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而作出的制度性變革。中共二十大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和明確要求。二十大報告全文多處論述“改革”和“機制”。譬如:完善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深化行政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等。
二中全會進一步指出,機構改革“統籌黨中央機構、全國人大機構、國務院機構、全國政協機構,統籌中央和地方,深化重點領域機構改革,推動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在機構設置上更加科學、在職能配置上更加優化、在體制機制上更加完善、在運行管理上更加高效。”這道出了此次機構改革的核心和重點。
事實上,從1982年至今,我國共推進了八次機構改革,總括而言,體現了兩大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減”。1982年機構改革之前,國務院共有100個部門,人員編制超過5萬人,一個部委的副部長最多的時候能有20多位。當年機構改革之后,國務院所屬部委由52個裁并為42個,工作部門從100個減為61個。此后,機構設置一直不斷優化。2018年機構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設置組成部門26個。尤其2018年的機構改革,在中央和國家機關層面,改革涉及180多萬人,核減部級機構21個,核減班子正副職數58名,減少設置部長助理部門9個,減少職數25名。
第二個特點是“轉”。歷次機構改革并不只是在部門數量上做加減法,還同時伴隨著政府職能的不斷轉變。2018年的機構改革之后,國務院機構優化調整,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得到加強。按照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重點對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國土空間規劃、城鄉污染排放監管、農業投資專案管理、反壟斷執法、城鄉醫療保障、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應急管理、援外工作協調、自然保護區監管、國家物資儲備等職責作了調整優化,解決了60多項長期存在的部門職責交叉、關系不順事項。
事實說明,每一次機構改革,都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征,也有力地推動了國家向前發展。
著力解決一些事關重大的問題
2月28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舉行民主協商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總的看,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突出重點行業和領域,針對性比較強,力度比較大,涉及面比較廣,觸及的利益比較深,著力解決一些事關重大、社會關注的難點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
二中全會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充分認識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堅決維護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堅定改革信心和決心,加強組織領導,不折不扣把機構改革任務落到實處。
中共二十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后,將把國家機構改革部分的內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必須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相信在新一輪機構改革的保駕護航之下,必將有力推動國家各項事業更好地向前發展。